首 页>安康市总工会>工会动态>劳模风采

当代愚公侯在德----记“陕西省劳动模范”获得者侯在德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7-12-13 15:20字体大小:【

当代愚公侯在德

----“陕西省劳动模范”获得者侯在德

 

现任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候在德,曾带领村民从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达21公里、盘旋于1800米高山的出山通道,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竹山精神”;这个1970年出生,1994年6月入党的中年汉子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群众谱写的一曲荡气回肠的脱贫致富之歌。

竹山村位于紫阳县汉江上游南岸海拔1800米的山上,最远的村民小组距集镇40公里。这里当年不通公路、不通电话,70%的农户用不上电,村民出山赶集就得肩挑背扛,20世纪还过着极端贫穷落后的生活。

修路,成了侯在德2003年当选支部书记后一直揪心的一件事。

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几年里,侯在德往镇里、县上跑了十几次,一共争取到170万元,80万元的资金缺口成了挡在侯在德前面的又一座大山。

刚上任时,侯在德曾集资为村民解决了当时最急迫的用电问题,这次,他带头出资后再次提出集资,村民就不干了:“刚刚集资通电,现在又要集资修路,哪有那么多钱!”甚至有个村民指着侯在德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侯在德向他保证:“路修通了,你的驾驶技术就派上用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要是到时你挣不到钱,我把命赔给你就是!”

侯在德挨家挨户做工作,同时想办法从外面借钱,他甚至把自己家的猪都卖了。2006年11月,800多位村民手持铁锤和钢钎向大山宣战。7个月后,一条“天路”在悬崖峭壁上被凿出,打通了竹山村与外界的联系。在这段时间里,侯在德用完了5箱手电筒电池,穿坏了16双解放鞋,瘦了近10斤,还欠下5万元外债。为此,他得了一个称号——“铁支书”。

   路通了,贫瘠仍在。望着大山。看到竹山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侯书记从心里说:“要想办法让竹山村的农民腰包鼓起来,让他们活的有模有样。” “铁支书”钻研起产业发展来。

茶叶种植在竹山村历史悠久,但多属于小作坊生产。侯在德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外出学习种茶技术,回来后举债10万元购置了名优茶加工机械,建起了“金竹山”名优茶加工厂。但是要让村民腾出糊口的好地去种植不能吃的经济作物,不是一件容易事。侯在德带着村干部凭着一张“叨叨嘴”白天黑夜在村民家里软磨硬泡,并承诺:“你们的地交给我们,发财是你们的、赔本算我们的。”最终,一些村民答应腾出好地发展茶园20亩、发展密植茶园3亩,侯在德还自己掏钱给两户贫困户购买茶种40斤,并亲自帮他们种上。

村民们看到村干部用好田好地种茶叶,又帮贫困户种茶,也都跟着种。从此,竹山村的茶叶产业有了雏形。几年来,侯在德组织村民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2100亩,到2012年底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户均7亩以上,年产茶35吨,实现人均茶叶收入1800元。

候在德越干越有劲,他积极争取项目、争取扶持资金搞建设。后来,竹山村又架设高压电12杆公里,低压电24杆公里。修建沼气池210口,“背靠青山不烧柴,阀门一开饭菜香”。架设水管13公里,清泉流到灶台前。建移动基站一座,彻底解决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实施移民搬迁180户,板石特色民居沿公路两边一字排开,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新建丰产密植茶园1500亩,发展魔芋1500亩,发展厚朴园5000亩,兴办养猪厂2家,建酿酒作坊1个。

截至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780元增加到7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7年侯在德同志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2007年5月评为陕西省“致富带头人”;2008年1月评为陕西省“感动交通十大人物”奖;2008年8月陕西省委评为郭孝义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2月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路书记”称号;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2011年当选为镇、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2012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省党代表;2012年被评为省劳模并当选为陕西省十二届党代表。

一名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党员,最基层的一名村干部,风华正茂的他本可以外出务工挣大钱,但他将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给了生养他长大的深山,用自已的忠诚和热血认真履行着一个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面对荣誉,他没有丝毫骄傲和自满,带领支部一班人为新农村建设不懈努力。他坚信:只要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全村人民用自已的勤劳和智慧,一定能把竹山发展成为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