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在德事迹材料
候在德,1970年出生,1994年6月入党。现担任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亲临党的事业发展的人,他对党的认识是深刻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党就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就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句话。竹山村位于毛坝镇西南部任河南岸,这里沟壑纵横,坡大沟深,交通、通信十分闭塞,属于紫阳县名符其实的特困农业村。该村辖11个村民小组,408户1626人,有党员32名。
1989年初,因家境贫困而辍学的侯在德回到家开始了他的种地生涯,由于小伙子精明能干,经组织考察、村民选举,于1996年任竹山村主任。2003年,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支部大会上这样说:我们村有29名党员,团结起来就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兵强将,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上对得起党的培养,下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同样是党员,同样是处在贫困环境中,郭秀明、陈分新他们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群众步入脱贫富裕之路,我们为什么不行。很快他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制定了竹山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项目。组织群众大力发展“茶、桑、畜”三大产业建设。他率先腾出好田好地发展茶园20亩,发展密植桑园3亩,还自己掏钱给贫困户曹先顺、曾明地两户购买茶种40斤,并亲自帮他们种在地里。村民看见候书记将好田好地发展茶桑,又帮贫困户种茶,大家都跟着他发展,竹山村的茶叶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茶叶是竹山村的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农民传统的经济骨干项目。但茶叶加工粗糙,经济效益低。候在德想,要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必须改变茶叶加工技术。于是,他多方筹资,投资15万元购置茶叶加工机械一套,建起了金竹山茶叶初制加工厂,从而带动了全村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08年,全村仅茶叶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改造低产茶园1000亩,发展丰产密植茶园1000亩,全村茶园面积达到2000亩,户均5亩以上。茶叶销售已遍及安康 西安等大中城市。制作的名优茶由3年前的每公斤200元上升到现在的每公斤400元以上。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候在德都组织茶农搞义务技术培训,利用自己的加工设备大量收购鲜叶加工,自建厂后该村茶叶产业效益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人均45元增加到了2008年人均440元。为了使全村养蚕户提高养蚕技术,候在德自费到县蚕桑站学习养蚕技术,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给蚕农进行养蚕技术培训,逐户亲自登门指导,从而提高了蚕农的养蚕技术,提高了蚕茧产量。全村发展密植桑园300亩,全年养蚕300张,建小蚕共育点4个,修标准化蚕室100间,养蚕收入由2003年人均68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元。人均纯收入也由2003年的816元增加到2005年的2078元。
在抓好两项主导产业的同时,侯在德组织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副业生产。该村多年来都是养本地猪,祠养时间长,增长速度慢,效益低,市场销售不佳。为了改变这一传统的养殖技术,他组织有头脑的村民走出去,把良种长白猪引了进来,三年来使该村的畜牧产业有了大的变化。养猪户汪明贵多年来养猪效益不好,一筹莫展,侯在德就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按照市场价格规律,调整饲养时间,更换良种,结果当年就盈利8000余元,去年还盖起了180平方米的新房,汪明贵逢人便夸:“没有侯书记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二组村民侯帮玉、侯在银两户属典型贫困户,侯在德常把他们挂在心上,茶叶加工厂建成后,他便把他们安排到茶厂务工,通过候在德的帮带,他们终于迈出了贫困线,他们逢人便说:“侯书记是真心地为咱老百姓办实事,是我们致富的“领头雁”!
农业发展了,茶、桑、畜产业已成了气候,可是进出村子的道路和群众用电问题却成了侯在德的一块心病。
2003年刚任支部书记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农户的照明问题。由于本村经济基础条件差,拉电虽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但需要的资金很大,一次性让群众拿出来很难。他几次召开村两委会讨论,召开村民大会发动,决定先由能人、大户、党员带头捐款,再向信用部门贷款。于是侯在德就找几个有经济实力的党员商量,决定先带头垫付部分资金,他身先士卒,二话没说就买掉了家里的两头大肥猪,第一个带头出资,不到10天拉电的资金解决了,8杆公里的高压线终于拉通了,各户都装上了电灯,彻底解决了照煤油灯的历史。
修路是竹山村最大的一件难事。侯在德深知想修通一条通村公路不是一件小事,但不修这条路就谈不上本村的长足发展,要致富,必须先修路。于是他和村两委一班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讨论,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村群众中广泛宣传,通过采取党员会、座谈会、院落会、群众会等多种形式,最终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赞同。虽然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村民经济实力有限,必须争取上级的支持才能实施。于是他主动跑政府、跑县扶贫、交通等部门,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反映本村的实际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8月,上级相关部门同意立项建设。“要想事情干得快,党员是表率”,侯在德自己首先贷款3万元,村两委成员共贷款5万元,购买5台空压机,号称艰险无比的竹山公路于2006年10月22日开工了。该工2007年11月竣工,一条长达20余公里的通村公路通车后,从此竹山村人民告别了大山阻碍的历史。
电通了,路通了,竹山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少了,群众富裕了。侯在德说:“村上要干的事还很多。一是要抓紧时间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党员活动有场所,技术培训有地点;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推行党员承诺制,实行党员定责定岗,让群众得更多实惠;三是组织全村党员带头大力发展产业,做产业的示范带头人,将竹山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四是组织搞好新农村建设,解决高山大部分群众移民搬迁;五是对那些五保户进行集中安置,达到老有所养,让他们安度晚年”。
侯在德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党员,最基层的一名村干部,他将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给了生长的大山,认真履行着一个党员的职责和义务,继续带领着全村人民发家致富。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始终按照党的宗旨办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了实处,发挥了一个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他坚信:只有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私的奉献才能创造出文明、富裕、和谐的美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