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总工会>工会动态>劳模风采

汪金慧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2-09-19 15:30字体大小:【

乡亲利益至上

――汪金慧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汪金慧,男,1964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事处汪台村党支部书记。做为农民子弟,他立足当地,探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发展之路,在贫困山区走出一条乡亲们共同致富、和谐发展的阳光大道;他用坚实的步伐,从普通农民成为村支部书记,汉滨区人大代表、安康市人大代表,靠得是真心,真诚、真意,靠得是和乡亲们的同呼吸、共进步的思想境界;他致富不忘他人,运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送温暖于平时,送关心于情理,送爱戴于真切,让和谐进步成为当地的风尚;他牢记宗旨,用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全面推进本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让本村出现欣欣向荣的气象;他一心为民,自当选人大代表以后,他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提建议解决民生。率先在全市设立“人大代表接待群众室”,定期接待群众反映问题,把自己的情感与群众融为一体,把自己的努力同群众共命运,成为名重一方的优秀人大代表。

一、   勤苦奋斗,让命运屈从于脚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出生于原河西镇汪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贫穷落后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小时候,在每年的青黄不接的季节,他上坡挖野菜,下河捉鱼虾,尽最大的努力为家庭排除忧愁,从那时起,摆脱贫困、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80年代初,刚从学校出来的他,针对家庭的贫穷和当地农村普遍落后的实际,暗暗下定决心,诚诚肯肯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除了干好家庭的农活,还争取参加建筑公司的劳务工作。在做劳务时,他挑重担、拣苦活、多劳动,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务工,深得原安康市二建司上下的好评。“做工能挣钱,但离开了家乡不是个事”,他心里想。面对家乡的落实,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做工挣钱,回到家乡另图发展。他又依托家乡处在“月河川道”的地理优势资源,组织村民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积极发展蔬菜和养殖业,并自筹资金办起了农资商店,帮助农民走科学致富之路。

二、致富不忘他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他是一个能致富和会致富的人。90年代初,安康劳务输出兴起,他抓住机遇,组建原河西镇汪台村劳动服务中心(2011年与建民镇合并更名为建民办汪台村劳动服务中心)。1992年,他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500余人,由于组织有力,从1992年至今每年组织劳务输出人数均在500800人,带动本村及周边乡镇群众学技术、学本领。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培养高级技工150余名,中级技工210名,其中有汪秀富、陈洪斌、张全羽、刘平等20余人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分包队,让一批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每年达3万余元,走上致富之路,共建小康。由于他的带动,汪台村、冯台村、二档村等村先后进入小康示范村。他的劳务服务中心受到安康和汉滨区的表彰。

三、  谋发展、兴产业,不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2005年初,已成为汉滨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汪金慧被群众推举为汪台村党支部书记,身为劳动服务中心和河西建筑工程队经理的他深知道这一份担子的份量。担任支部书记后,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到村上的事业上。一是发展产业。组建农村合作社,个人出资80万元流转土地建立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他规定,凡进这个合作社务工的人员必须是家庭来钱路子少的村民,并规定务工人员每天工作四小时,做到务工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每天工资60元。为了扩大这共同致富工程的效益,他支持同村村民汪金斌20万元建起100亩大棚蔬菜,使全村的大棚蔬菜达到230亩,解决130余名本村妇女和文化层次低村民的劳动就业问题,每人每年收入超过1万元,出勤多的可达2万元;二是针对本村位于集镇中心的实际,提出“发展五小加工,服务周边群众,致富当地百姓”的三产发展思路,建起了粮食加工厂、油料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五金加工厂、炒货加工厂,总计发展20余家,每家小加工厂的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的达20余万元;三是为了帮助群众共同致富,他帮助资金60万元,引进资金40万元,扶持汪金东、汪道桥、汪海平、陈红兵4户建起小型养猪场,四场每年出栏生猪1200余头,产值130余万元,纯利润30余万元。正是他的带领,汪台村2011年的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是全区农村人均收入的一倍多。

为了发展产业,为发致富百姓,他注意调动两委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合理分工,各抓工作片区的工作落实。他本人包抓1组和2组,村主任汪金清包抓5组和6组,副支书汪玉根包抓3组和4组,让全村6个组的工作时刻统领在两委工作部署之下。使村上三个主要负责人在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文化建设及群众的愿望表达处于共同进步,平衡发展的态势之中。1组和2组是集贸市场的中心地带,也是他的工作重点。为了建好集贸市场,他亲自着手研究方案,动员群众和商户搬迁,扩大市场范围,为当地群众的物质交流创造条件,为村上发展经济创造环境。同时对河西戏楼这个文物保护点实施经营性保护,即让租赁房屋户进驻承担戏楼的看管及维护工作,让市场在文化符号的彰显下吸引客商,增强当地群众爱家乡的情愫。由于他的工作方法得当,全村出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谐生活的局面。

四、心系群众欢乐,把群众的欢乐时刻记在心中

作为安康市和汉滨区的人大代表,他率先在本村建起全市的第一个“人大代表接待室”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了解社情民意。定期入组入户,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根据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是自己出资致力改造全村基础设施建设。10多年来,他每年拿出10万元逐步改造通村通组道路3公里,修建下水管道1200延长米。安装村级路灯1200,无偿投入资金达120万元;二是帮助弱势群体渡难关。村上群众出现天灾疾病他无私奉献,帮助汪成明、刘开林、汪秀兰等30余名群众看病及解决生活困难,给张沟村五保户张秀状出资3万元盖房。10多年来用于群众解困资金约15万元;三是参与公益事业。给“718”、“87洪灾受难群众捐款8万元,给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捐款约5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四名,帮扶资金6万元。以本村汪道辉、汪秀富为例,两个人的孩子于2006年同时考入重庆师范学院和内蒙古大学。但两户的家境贫寒,他给每个孩子各2万元,让两个孩子踏入高等学校的大门。其中汪道辉的儿子汪学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入武汉惠博电子厂工作,年薪10万元,成为家庭的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这么多年来,他累计用于公益事业、扶贫帮困资金150万元;四是组建村文艺宣传队,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文艺宣传队建设,党员为群众送戏到组,到院落,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创造好的文化生活。

五、    他的成绩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用勤劳致富,用真情为人处事,表现了一个新型农民的风格和精神面貌。他是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他时刻践行党的宗旨,心系群众,情系群众,发展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由于他的努力和奉献,先后被安康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杰出人才、优秀共产党员、市、区优秀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