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山里播种希望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获得者刘和兴
刘和兴,男,1966年1月生,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人,远近闻名的“种地人”,“梯彩天宝”的建造者。
20多年前,为生存走出大山
他的家乡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1990年,他为了生存,约着与自己年龄相近的李自有、李自言一起走出天宝、走出大山,开始他们的外出务工创业之路。他们每人贷款50元,共凑起了150元,带领乡亲们组建了“白河民工队”,先后踏遍了武当山、汉中以及西安黑河的山山水水,开始承包垒砌挡墙、回填土石方等很小的一些土建工程,凭着他们务实肯干、诚信待人、质量过硬的良好口碑,赢得了老板和工人的信赖。他的民工队也成了三秦大地上响当当的“信得过工程队”,一起打拼的工人由最初的30几人,壮大到近500人,每年创收过千万元。
20年后,为心结重返家乡
他在外苦苦打拼了二十年,也攒下了些“家业”,过上了殷实富裕的日子,他也成为家乡人眼里的“有钱人”。而他每次从外面回来,看到的是家乡的穷山荒岭,乡亲们住的还是破旧的石板房,一年到头都换不了一身新衣裳,仍然为解决温饱而挣扎,他深有感触,怜悯之心仍不减当年,改变家乡面貌成为他的心结。
2010年8月,他暗下决心要重回曾经生他养他的那片穷土地,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穷苦现状。他与一同外出的李自言、李自友说明缘由后,对这一想法和决定三人一拍即合,都放弃了在外挣大钱的机会,一同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操“种地”旧业,建设高山农业园区。在他的主导下,将家乡的耕地2000余亩、林地6000余亩进行流转,把山上的群众搬迁到山下建设生态社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他对所流转的2000亩耕地就地取材,仅凭过硬的土建技术,用石头垒砌石坎坎80余万方,累计长度达到70多千米,硬是把陡坡地变成高山水平梯田,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当地群众和省市各级领导现场参观后都为之震撼。土地整理后,发展以花卉苗木为主、特色种养植(殖)为辅的生态观光农业,种植苗木花卉1500余亩、油葵等特色种植业1000多亩,年养殖生猪5000头、乌鸡40000羽,年均赢利300多万元。将搬迁群众吸纳到园区就业,探索出了一条“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天宝模式”。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土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外,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网络通信、群众住房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不可想象的改变。园区也于201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天宝)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被省水利厅命名为“水利风景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高山农业园区。
现在,为信念奋战脱贫一线
他把乡亲们增收致富当成自己的事,从提供就业岗位、做慈善公益事业等多方面力尽所能。他把原通组路建设中群众集资的20余万元如数退还群众。将建设园区流转土地的群众和邻村、邻镇的近200名群众吸纳到园区从事种植、养殖和基础建设,让他们失地不离地,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人年均3-10万元的稳定收入。同时,他通过高山园区平台,主动与群众协商,签订种养植(殖)订单341份,帮助贫困群众开办农家乐10家,年均发放籽种3000多公斤,带动周边10余户群众开办家庭农场,形成“园区+农场+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他个人也先后被选为安康市人大代表、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执委;2011年10月白河县委政府授予“优秀人才”称号,白河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二届白河县诚实守信模范”,2012年3月被评为“2011年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安康市“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多年来,他心系家乡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帮助和带动了近千个家庭增收致富、该组户户搬进了新型社区居住,一半的家庭开上了小车。他也成为当地人人敬仰的“种地人”,彰显了他穷不忘根、富不忘本、奉献社会的桑梓情怀。
供稿:李庭奎 姜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