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领头人
-----记“安康市劳动模范”获得者李青山
现年61岁的李青山是的一位脱贫致富领头人。他是一个传奇,因为一般的脱贫致富领头人都是支书、村长或者党员干部,而他只是一位普通村民。他靠什么带领村民致富呢?
1986年以前,李青山所在的紫阳县城关镇塘么子沟村三组的村民只懂得用土地来种粮食,种几十亩的粮食得到了温饱,却总也换不来小康生活。当大多数村民还都习以为常重复着传统的粮食生产。李青山已经开始了新的思考,当时国家提倡多种经营,蚕桑生产闯进了他的视野。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反对下,他开始嫁接育苗,晴空万里不下地干活,还要雇人在家摆弄一些树苗,不务正业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对他的热评。短短的三个月过去了,在他细心培育的下,他的桑苗育苗获得了成功。他所嫁接培育的桑苗,不但为本村提供了桑苗和嫁接技术,还满足了周边乡镇对桑苗嫁接技术的需要,他也因此嫌到了第一桶金。那些开始不信任他的村民,纷纷向他学习,开始兴桑养蚕。兴桑养蚕成了塘么子沟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让村民们从此告别了无钱买油烟的年代。他就是这样用新的观念来引导村民致富的。
1994年,村上搞通电工程。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架线所需的电杆全部要靠人力,身扛肩挑走十几里的山路。这样的苦活累活他抢着干,把轻巧的活让给其他人干,电终于拉通了,全村人告别煤油灯时代,开始享受现代文明。然而,1996年一场雪灾,将变压器损坏、一些电杆也断裂,全村重新回到煤油灯时代。由于集资办电,村民对干部没有公开账目有怀疑,干部辛苦拉电被怀疑也感到委屈,不愿意再过问通电的事,任由全村夜晚漆黑一片。这个时候,李青山站出来主动带头集资,组织村民修复线路,工作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的晚上才通了电,保证了村民春节用了上电。村民都夸李青山是一个勇于担当的好人。
要致富先修路,然而通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确成了老大难,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不愿意土地被公路占用,李青山苦口婆心的做工作,终于感动了这部分村民,最终达成全部无偿为修路提供土地的方案。
修路的方案确定了,但修路的义务工又成了大难题。村里大部分的年青人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怎么修?谁去修?李青山二话没说,自己带头出工,“我先干我认干,我选多的干、难干的干”。他的行动感染了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用身体力行带动了其他村民。在没有爆破物资,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路。
随着村里水、电、路三通的实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李青山一直在苦苦思索,他抓住县上扶持茶叶生产的机会,将自己的茶园扩展到了35亩,年收入达到15万元,成了全县种植茶园最多的茶农之一,让全体村民看到了紫阳富硒茶的价值和前景。
李青山不仅带头兴茶,还坚持科学务茶,他注重科技的运用,不仅自己种植优质的品种。还积极在全村推广应用。在茶叶品种选择上,推广应用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紫阳品种”种植。为了降低种茶成本,他推广应用机械化耕作,购买茶园管护机械设备,推广茶园管护机械化,充分利用科技,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管护效率,在打牢坚实管护基础上,促使每亩茶园降低管护成本200余元;他还率先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贯彻无公害茶园管护标准,带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有效地减少了自身茶园土壤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有形成了良好典型示范作用;在茶园管护中,他以身作则杜绝化学农药防控病虫害,有效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那些茶园管护积极性不高的茶农,采取茶园流转,雇佣茶农自身参加茶园管护,这样茶农在自家流转出去的土地上劳作,还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调动了茶农管护积极性,提高了茶园管护水平。在他的带领下,2005年至今,全村累计完成茶园机械化作业1万余亩,促使当地茶农年增收入200余万元。
最近几年,他先后投入5余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先进农业机械,虽然投入较大,但带动了当地优良茶树种植及茶园机械化管护,在实现自身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全村茶农增产增收,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他被评为“安康市劳动模范”,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稿件由紫阳县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