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成“状元”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邹武康
通讯员:周健
邹武康,男,1965年4月出生于汉滨区新城办高井村。1985年,只有高中学历的邹武康从农村招工进入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分配到生产车间当一名酿酒工人。在以后的30多年里,他以严以律己,任劳任怨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从一名普通的酿造工成长为中级酿造师,并任大曲酒车间一班班长。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标兵” “抗洪抢险二等奖”“质量管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班组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
大曲酒生产秉承传统酿酒工艺,设备简陋,作业繁重。在同等生产条件情况下,班与班的产量,池与池的质量,口感风格都可能存在差异。做酒容易,但做出优质好酒却并不简单,其中定有许多未解之谜。2013年,邹武康被调到新酿酒班,工作中高度认真负责的他,发现这个班东西两方的窖池出酒率和酒质差别很大,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泸康品牌的美誉度,甚至会招来消费者的质疑。于是,文化程度不高的邹武康便有空就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希望能够寻求出解决之道。内行都清楚,生物发酵到蒸馏出酒,环节繁多,且相互制约和影响,往往其中一环出现纰漏,都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不堪后果。更何况一轮发酵需要九十天的发酵期。为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质量差异问题,他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坚持跟班检查并且关键工序亲自出马。一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敢有丝毫马虎;二是针对西边窖池荫冷现象,利用休假时间引领班员挖运优质黄土铺垫窖池;三是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随时准确调整相关工艺参数。经过他潜心探索、精心管理和实际操作,终于彻底扭转了原酒质量不稳,产量不高的局面,不仅稳固了西边窖池的产量和质量,还超越了东边窖池酒质和产量;不仅确保了泸康产品的优秀口感风格,还为不断提升泸康市场效应快速壮大夯实了基础。从此之后,他便被工友们称为大曲原酒的“活标准”、“酿酒专家”。
在企业生产一线当班长,没有高于他人的利益,但责任却比他人更加重大,没有上进心和对工作热情的人是不愿意当班长的,当上也会干不好。邹武康在实践工作中,深刻意识到班长是班员工作的组织者和当家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士卒。于是,他就凭着扎实的作风、过硬的素质和娴熟的酿酒专业技能,被上级领导任命为大曲酒车间一班班长。面对班长岗位的重重困难,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把压力变动力,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难活累活他身先士卒,困难面前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以车间为家,每天早来晚走,无论在什么时间,在车间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很快就在工人中树立自己的榜样。在领导班子的严格管理和他的引领感召下,职工思想观念很快得到扭转,实现了职工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各项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化发展轨道。同时他还积极带领员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苦练业务技能,增强每个员工的专业素养,提升酿酒车间班集体的整体技能,从而使大曲原酒的质量和产量明显得到提高,较好地展现了公司的对外形象。
酿酒车间是白酒酿造行业的关键部门,工艺复杂繁琐,在发酵过程中对时间、温度要有精准的把握,窖池的出酒率和质量口感是验证一名专业酿酒师的标准,也是白酒企业生存的根本,邹武康深知责任重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将自己锻炼成为德才兼备的“泸康人”。平时只要有闲暇,他就会耐心地向化验人员寻问化验分析结果,做好笔记,自己摸索出一系列的烤出优质大曲原酒的参数规律,如:酸度与水质的关系、气温与入池温度的关系、窖池的位置和入池温度的关系等等,促使酿酒技艺精益求精。
邹武康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在本职岗位上他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为了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的做事,“奉献”总是比别人多一些。2010年7月份的一天,由于一连几天天降大雨,汉江水位迅速猛涨,眼看江水就要溢出河堤,在家休息的邹武康十分担心洪水淹没大曲酒车间,他立即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前往大曲原酒生产基地,把一楼300多吨原酒、150多吨大曲,肩扛背上二楼,忙完不一会,凶猛的洪水滚滚而来,他和同事不知是被雨水还是汗水打湿了全身。这次机智果敢的抢险行为为公司经济损失减少了200余万元。
邹武康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酿酒工人,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他始终扎根一线,深入专研、善于学习,热情工作,经过30多年的磨砺,把自己打造成了原酒酿造行业的“状元”,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平凡事迹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凯歌。今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受到省级表彰。